南京玛丽妇产医院

国际医疗妇产定点医院
025-52407966

当前位置: 主页 > 炎症 > 附件炎 >

附件炎让我明白好好爱自己

作者:姚医生 来源:玛丽
那天下午公司组织女性健康体检
  当我躺在了诊断床上的时候,医生她摸到我的右下腹部,“你的右附件好像有明显增厚“。这时,她有意识地往下压了一下,我便忍不住地尖叫起来,因为她那一下,好像触痛了我的一根神经一样,疼痛不已。这时,从医生的神情里,我已预感到自己可能有问题,果然,她让我马上去做个b超。
  b超结果出来了,我拿给医生看,医生看b超结果时问我是否已经生育,我说没有,她听到后皱紧眉头沉默不语,我心里忐忑不安起来。这时,她问我:“知道附件炎吗?”我说:“知道一点点,宫颈炎、附件炎,请用花红片。”大夫笑了,说:“那你去做个血常规检查吧。”一查,白细胞超标,大夫说:“这说明你体内的炎症很严重。”
  其实被查出附件炎之前,我是有迹象的,越来越严重的腰痛、白带增多、下腹两侧的隐隐作痛,我知道这些一定不是什么好兆头,但不知为什么,竟也没想到要去医院看看。
  和附件炎的一场拉锯战
  我开始了治疗。先是输液,每隔12小时输一次,从最低级的消炎药开始,直输到白细胞落在10万以内。10天之后,停止了注射消炎药,开始服用中药调理。此外,还配合使用理疗仪。
  躺在理疗床上,我思绪万千。平时对自己的身体真是太疏忽,其实,诸如白带增多、经量增多和经期延长、阴道不规则出血、腹痛等附件炎的发病“信号”早就有所察觉,可是,自己竟然对这些身体故障轻描淡写,以至于现在。
  一个疗程下来,我的疼痛开始慢慢减轻,正高兴,医生却给我浇了一盆凉水,她说附件炎最易反复,让我做好思想准备。果不其然,不到两个月,在一次经期刚过之后,这病一下子又卷土重来!当时我的右侧腹部特别疼,后来经检查,发现是一个3厘米以下的囊肿。这样,我又开始反复打吊针、反复做理疗、反复扎针炙,每周去一次……我本来是个急性子人,但一生这病,脾气都被磨灭了。医生告诉我,治疗附件炎这样的慢性病没什么立竿见影的药物或者手段,所以不管是采用中药、针灸或者理疗都不是一朝一夕的,急也没有用。她还说,得了这病就是怕劳累怕生气。
  就这样,治疗了一年多时间,现在,我除了腰偶尔还有些疼外,小腹两侧已不疼了,增厚也没有了,可以说基本痊愈了。
  爱自己,才能爱你所爱的人
  其实,得了这病,经历痛苦折磨的何止是我呢?老公也如此。这种病对他太不公平。
  医生告诉我,性生活时的兴奋会刺激卵巢加速排卵,不利于刚刚恢复的附件。这对正年轻的他来说,真的是一种耐心的较量和折磨。
  每次当我对老公说“对不起”的时候,老公却说:“傻丫头,应说对不起的是我,如果不是我,你怎么会去流产?如果不去流产,怎么会得这病?”
  想想原来我们为了一件小事也会谁都不让谁,而现在这场病却让我们学会了互相体谅。
  这场病最让我担心的是,我不知道自己将来能不能给老公生一个baby。
  有一天,我问医生我是否还能怀孕,医生指着输液管告诉我,输卵管就像输液管,一旦有了炎症后,它的黏膜或浆膜层常发生粘连,将输卵管口封闭或管腔闭塞不通,就可能会导致不孕。
  当时,我的全身都软了,因为天知道,我的输卵管是不是已粘连了!一想到可能不能生育,我的神经就好像被牵扯着,心里像是隆起一座大山,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。
  这时,老公总是劝慰我:“没关系,实在不行,我们就领养一个。”我知道他爱孩子,只是为了安慰我才说这么违心的话。
  这些时候,我仿佛明白了一个道理,原来女人不在乎自己的身体,伤害的不仅仅是自己,还有自己深爱的男人,原来女人一定要爱护好自己,才能更好地爱自己所爱的人。
南京玛丽妇产医院专家解析:
  附件是指输卵管和卵巢,二者的炎症合称附件炎,往往伴邻近器官的浆膜或盆腔腹膜炎,经过治疗,随着炎症的消退,输卵管管腔通畅。但有时炎症形成的粘连,如输卵管伞端与附近腹膜粘连,常会影响输卵管的功能,不能摄取卵子进入输卵管,使卵子不能与精子相遇,从而导致不孕。
  此种情况,一般应作腹腔镜检查,可以发现粘连并随即经腹腔镜行松解手术,即分离粘连,以恢复输卵管功能。腹腔镜还可以发现早期的子宫内膜异位症,或者与附件炎并存。子宫内膜异位症也是引起不孕的主要原因,应予以相应的治疗。
  在附件炎或盆腔炎时,由于炎症能引起机体对精子的免疫反应,产生抗精子抗体、抗子宫内膜抗体等,可引起免疫性不孕,故应检测抗精子抗体、抗子宫内膜抗体,若为阳性,要给予相应的治疗。
 

免费预约挂号平台

通过网络、手机挂号,可享优先就诊权

*您的姓名: (您的信息已加密)
*您的年龄:
*选择科室:
*就诊时间:
*联系电话: (您的信息已加密)
*备注:

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

医院地址:南京市雨花东路2号(雨花台烈士陵园正大门东侧)

南京玛丽妇产医院

电话:MARY-TEL 025-52407966

(宁)医广【2017】第04—26—061号